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简介

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肇始于1958年成立的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生化科,为我校最早建立的三个院系之一。1976年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成立,设农业化学系。1997年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与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淮阴师范学院,两校相关专业合并成立化学系,2009年更名为化学化工学院。目前,学院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区域化学化工行业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设置化学(师范)、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五个本科专业,以及材料与化工、学科教学(化学)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化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科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化博学,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以高水平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化学(师范)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专业,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专业、江苏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增设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化工原理》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为江苏省精品课程。相关教学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育教学奖励20余项,编写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25名,具有博士学位80名;拥有省级教研团队8个,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30人次,兼职硕导30余人。李荣清、宋洁、李乔琦三位老师被评为校级教学标兵。学院通过名师指导、教学观摩研讨、传帮带、暑期教学大练兵,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学科、平台及专业建设工作锤炼青年教师综合能力,所有教授、副教授全部承担一线本科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导师。“化工实践教育中心”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化学化工学院党委被授予“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近5年来学院柔性引进国家HJ、WR人才2名,引进博士22名,聘请特聘教授1名,兼职教授2名。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148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30余人。面向化院学生设有“万香奖助学金” “艾缇克奖助学金” “麒祥奖学金” “化院教育发展基金”(校友捐助)等奖助学金。化院始终把本科生教育教学放在学院工作的首要位置,以一流专业和专业认证为抓手,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认证标准开展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争创一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三融合”培养模式,选派优秀学生到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交流学习,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院坚持专创融合、以赛促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及创新创业比赛;探索校企协同培养,开展校企导师互聘,建设重点实习基地。近5年,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和铜奖、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竞赛二等奖、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江苏省师范生技能竞赛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近200项;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近百篇(件),主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19项,其中省级以上大创项目30余项,国家级16项;获省优秀毕业论文(团队)10余项;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超98%,毕业生升学率近40%,学院连续多年荣获校“考研工作先进单位”。学生毕业5年后,高质量就业率近90%。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认可度高,如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满意度均在90%左右。

学院立足学科前沿和区域需求,以化学学科为核心,有机融合能源、材料、环境、化工及生物等学科,建有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维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环境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3省级科研平台,以及“化学实验中心” “化工实践教育中心” 2个省级实验实践示范中心,与生命科学学院等共建“现代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学院实验中心面积达12000 m2,分析测试中心拥有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波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等仪器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



化学(师范)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培养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守立德树人教育情怀,系统掌握化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教师教育理论和学生成长规律,具备化学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指导能力、知识融通整合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学反思研究能力、交流沟通合作能力和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或教育服务及管理领域从事化学教学、教学研究与管理的优质人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服务化工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化工专业知识理论基础,通晓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化工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团队与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意识,能够在化工行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生产操作与优化、生产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环境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创新型环保人才的迫切需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用周恩来崇高精神风范育人,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足,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新能源战略发展需求,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与敬业精神、实践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知晓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造与应用能力。能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锂离子电池、光伏、化学储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从事设计与制造、测试与评价、生产与管理、研究与开发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淮阴师范学院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是面向国家新材料战略需求而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于2025年正式获批招生。该专业依托学校化学化工学院优势资源,致力于培养掌握纳米材料制备、表征及应用技术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础+前沿"双轮驱动模式,开设材料科学基础、材料表面与界面、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AI与材料智能制造等核心课程,同时设置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生物工程、纳米纤维材料方向等前沿方向模块。实践教学依托省级材料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设备,与江苏安顿雷纳新材料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实施"校内实验+企业实训"双轨培养。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从事研发工作,或报考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研究生。





欢迎访问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6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