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第一课

作者: 时间:2021-09-28 点击数:

9月18日下午,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组织20、21级的同学们观看“化工第一课”。该课程由中国化工学会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共同推出,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从“化工学什么”“化工干什么”等两个方面让学生了解化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院士主讲。

朱世平院士用幽默风趣的“化工之歌”为主线,并提出“没有化工,这地球能撑多少人?”的话题,引人深思。朱院士以鞭辟入里的见解、通俗精炼的讲授为我们展现了独特的“化工之美”,传达化工人艰苦卓绝、追求创新的精神,坚定化工人造福社会的使命!

这次课程极其富有教育与指导意义,让每位观看者都受益良多,心潮澎湃。、

化学化工学院徐生盼老师指出,刚入校的同学必定会有所迷茫,此次活动为同学们指明了方向,拓宽了视野,将激励着莘莘学子积极投入化工事业。她也更加强调,“首先要‘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继而‘专一行精一行’。 作为一个化工行业的年轻教师,一定要对化工行业怀有极大的热情,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教出合格的学生。”

图为 化学化工学院徐生盼老师

化学化工学院吴真老师谈到:虽然对化工你可能不太了解,但化工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攻坚克难,咱化工人有理想;民族复兴,咱化工人有担当。如其说这是老师的感想,不如说是对我们新生的青春寄语!

图为 化学化工学院吴真老师

与此同时,我们相信这次活动,收益最大的则应是我们21级的新生们了。来看看他们有着哪些收获吧:
王茜:

朱世平教授是化工之歌的创作者,也是化工学术界泰斗般的存在。作为一名选择了化工的新生,我感到十分荣幸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观看朱教授对化工的讲解。在课程的开头,朱教授提到好奇心curiosity是化工学习中最重要的单词,我非常认同,化工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实验室中每一步都可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表达方面,朱教授使用了中文和英文,使得这堂课变得国际化起来,现场与弹幕也热闹起来,满屏的“双语教学”突出了我们新时代的交流方式。在学科方面,朱教授讲述了工程学科演义,从中贯穿事例与比喻。看向屏幕,面前的老人已是耳顺之年,头发花白,但他幽默的语言艺术,随口就来的有趣故事,带动了全场的气氛。再后介绍了理工与文艺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化工人同样浪漫。化工之父是机械,化工之母是化学,我们化工新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要将这两类学好学牢,打好未来化工之路的基石。听完了今天的化工第一课,更加坚定了我在化工之路上砥砺前行的决定,既然选择了化工,就要深刻贯行化工人的毅力,不怕吃苦,好奇心创造力。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我会以朱教授为目标,与众多化工同学携手共进,努力学习,为化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在化工的画卷上添上自己的一笔,虽只一笔,但足够浓烈。

殷雨安:
    新石器时期的制窑技术已初现化工雏形,18世纪的工业革命让化学工业开始萌芽,后来,一战的炮火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化学工程的基础,而当今社会,无论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油盐酱醋茶,亦或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氢氦锂铍硼,都与化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正如朱世平教授所写的《化工之歌》“排忧解难,化工是排头兵”,能源危机袭来,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应运而生;自然资源短缺,“开源节流”助力资源合理利用。以“国泰民安”为使命,化工人将始终致力于开创美好生活而发展创新的、安全的化学工业!
钱小瑜:
    化学,变化之学。
    我们在学化学时能体验创造的快感,感受科学的碰撞,维系理性与浪漫,探察万物之本源。万物之名皆可冠以化学,从无到有,自始而终。
深入探微,小至一粒电子的振动、一颗原子的漂浮,大到生命的搏动,化学始终贯穿其中。化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交叉融合,但又有着她自身独特的魅力。希望 在接下来的四年,希望能和化学和平共处,感受化学之魅力。
张翔宇:

图为 张翔宇同学的感悟

张一 :
    化学指明了要平衡且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一条条的定律启迪了品质的飞跃,一个个方程式表达了澎湃的心涛。化学是一门有着非常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学科,它在不停地刷新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世界,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好。
廖举丽:
    “排忧解难,化工是排头兵”。它们的生产和应用,甚至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化工第一课”让同学们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工世界,通过“化工之歌”唱响化工人的骄傲自豪!化工的更为奇妙宽宏的世界需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求知,探索。学习的路途定然是艰辛坎坷的,但要始终相信我们能做到的,比想象更多。

图为 学生认真听讲


欢迎访问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6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